1.實施驅動力
用戶體驗(關系到用戶購買、感受和和用戶投訴)
穩定性(IT基礎架構可用性/可靠性;重要業務系統穩定性,業務連續性管理)
安全性(防止數據泄密、信息系統的安全性)運行效率&質量(特別是成本)
行業監管要求和監管標準
團隊培養、服務意識培養
2.實施目標
基于PDCA和相關國際標準的IT服務管理體系建設服務,改變企業IT管理現狀,提升企業IT管理水平,提升市場競爭力。
3.實施過程
1)準備和啟動:從日常運維、管理機制、系統配置等方面對組織的IT服務管理現狀進行調研,通過培訓使組織相關人員全面了解IT服務管理的基本知識。
2)差距評估:識別現有的管理體系與ISO20000的差距, 即管理體系的改進方向。
3)體系建制:建立以ISO20000為基礎的管理職責框架,設計體現客戶要求及信息風險控制的流程管理模式,參與人員掌握流程管理和公司整體績效管理的原則和應用;
4)試運行:建立系統地評價體系的有效性, 主動識別改進方向的能力和機制, 確保以管理體系為平臺, 支撐公司戰略的規劃和實施。經過一定時間運行,體系達到一個穩定的狀態,各項文檔和記錄已經建立完備,此時,培訓內審員,進行內審演練。
5)認證審核
啟動和計劃階段
4.實施收益
獲得業界普遍認同的國際證書ISO20000認證;
就服務質量和服務承諾與業務及供貨商達成一致,建立和業務及供貨商統一的溝通平臺;達到相關利益方均滿意的IT服務管理目標;
提高IT服務的可用性、可靠性和安全性,為業務用戶提供高質量的服務;
持續優化服務流程,提升服務水平,提高業務滿意度;
提高項目的可提供性并確保如期交付;
從總體上提高組織/企業IT投資的報酬率,提升組織/企業的綜合競爭力;
建立IT部門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持續改善機制和內控機制;
明晰IT管理成本和組織/企業業務戰略和IT戰略目標的結合點,完善現有IT服務結構和資源配置,使各項IT資源的運用符合公司業務;
通過建立優化、透明的管理流程和權責的定義,監控管理流程、進行績效評價;降低IT運營的管理成本和風險;
易于整合服務管理流程和其它管理系統,如:信息安全管理體系 ISMS 、質量管理體系ISO9000等;
將現有管理體系和業務流程整合,規范IT部門服務水平,規范工作流程,降低由人員變動導致的風險;
提高IT部門相關員工的專業素質,提高員工的服務能力和工作效率;
提升IT部門整體運作及部門間溝通的能力。